从呼兰河到银河,萧红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。8月9日,我馆“探世界”系列活动以“萧红与广州”为主题,带领少儿读者深入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、著名作家萧红短暂又传奇的一生,以她的经历与作品为眼,洞察文学艺术之美,收获阅读与创作之趣。
走进广州鲁迅纪念馆的萧红陈列室,迎面是她的全身雕塑,身旁是她的人生轨迹。儿童博物教育推广人许黎娜老师围绕“祖父”“鲁迅”“广州”三个萧红人生关键词,引导少年儿童感受萧红历遍苦难仍坚持创作与爱的魄力。
祖父的关爱,是萧红凄苦童年里的一束微光。小读者跟随许老师从呼兰河畔出发,共读《祖父的园子》经典段落,与年幼的萧红对话,品味作者透露在字里行间对平凡生活的美好向往。鲁迅先生力荐萧红代表作之一的《生死场》并为其作序的故事也令小读者们动容。萧红在动荡年代四处漂泊,仍不忘通过创作揭露旧社会的黑暗,呼吁民众的觉醒。鲁迅先生则奔走支持她的作品出版,惺惺相惜的情义引发孩子们强烈的情感共鸣。萧红又是如何魂归广州的呢?出乎小读者意料的是,其实萧红生前从未到过广州,而是在离世后从香港迁葬到广州银河革命公墓。以呼兰河为起点,安顿于广州,小读者仿佛跟随萧红再历一遍荆棘满途的人生,她从不向命运低头的倔强,迷人又感人。
萧红笔下既有时代的悲剧更有美好的童年记忆,极与极之间的对比,为读者呈现出人生的多面性。“探世界”活动第二站特别在少儿部设置了主题书签手绘创作环节,引导少儿读者精读萧红的作品,让孩子们将自己的阅读理解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表现出来,相互分享从萧红身上获得的启发。有的小读者难忘祖父园子里的快乐时光,用粘贴剪影的方式留存“我”快乐的背影;有的小读者偏爱简约的线条,精致描摹“我”的笑脸;有的小读者钟情于故事里蝴蝶、阳光等意象,以此为主角进行创作。各不相同的创作个性,反映着少儿读者对萧红及其作品的多样感受。
本期“探世界”活动立足作家萧红的一生,让少年儿童通过文史导赏和手绘创作等形式,与才女“对话”,深入了解她的满腹才情和坚韧品格。萧红历经苦难,却从未放弃追寻;一生颠沛流离,却从未停止写作。孩子们从名人身上感受到纯粹与坚持带给生命的光芒,增强奔向美好未来的信心和勇气。

许黎娜老师以萧红的文学作品导入活动主题

小读者走进萧红陈列室了解其人生轨迹

小读者认真了解萧红与鲁迅先生之间的故事

小读者共读萧红经典作品选段

小读者认真品读萧红作品汲取书签创作灵感

小读者创作的手绘书签融合作品元素与自我思考

小读者展示自己设计的书签作品

小读者在活动可收获文学知识与手绘作品